水泥石中呈晶體狀態的組成有什么 第一階段:從水泥拌水到初凝為止, C3S與水迅速反應生成飽和CH溶液, 并析出晶體, 與此同時石膏也進入溶液與C3A反應生成細小的鈣礬石晶體, 這一階段水泥漿體呈塑性狀態。水產物尺寸細小,數量又少。 第二階段:初凝到24小時,水泥水化加速,生成較多CH、AFt,同時水泥顆粒上長出纖維狀CSH凝膠體,將各顆粒初步聯接成網,水泥漿凝結。網狀結構不斷加強,強度相應增長。 第三階段:24小時以后,石膏耗盡,AFt轉化成AFm,還形成C4(A,F)H13。CSH、CH、AFm、 C4(A,F)H13數量不斷增加,水化產物數量不斷增加,結構更致密,強度提高。
C-S-H凝膠:纖維狀體系,是水泥石強度的主要來源。C-S-H凝膠的凝膠孔結構影響對水的吸收,對水泥石干燥收縮產生影響。水化開始時,C-S-H凝膠形成的覆蓋層會減緩水泥的水化作用,一定程度上影響凝結時間。 CH晶體: 結晶完好、六方板狀、層狀晶體,水泥石中最易受侵蝕物質.對水泥石的強度貢獻很少。其層間較弱的聯結,可能是水泥石受力時裂縫的發源地和侵蝕離子的快速通道。CH的有利作用:是水泥石的主要組成,是維持水泥石堿度的重要組成,是其他水泥水化產物穩定存在的重要前提。CH的不利影響:屬于層狀結構,易于產生層狀解理,大量存在于集料與水泥石的界面,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侵蝕性能(抗鋼筋銹蝕性能、抗碳化性能、抗溶蝕性能、體積變形性能等密切相關),被視為混凝土中的“薄弱環節” 。 水化硫鋁酸鹽:AFt晶體: 六方棱柱狀、針棒狀晶體、棱面清晰,主要出現在水化早期。AFm晶體: 六方板狀、片狀晶體,成簇或呈花朵狀生成,水化后期。AFt對水泥石早期強度貢獻很大,過量會使后期強度降低。生成時產生體積膨脹,易形成內應力,使結構破壞。AFt、AFm形成會影響新拌混凝土的流動性。 |